查看原文
其他

首都多家博物馆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展览

管筱璞 曾鹏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22-01-15

博物馆,被喻为城市的文化客厅,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文化枢纽。博物馆从历史长河里撷取的一个个精彩瞬间,正是我们国家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有力见证。值此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首都多家博物馆纷纷立足自身特色,精心组织挑选了一批艺术造诣高、历史底蕴深的馆藏珍品,举办主题展览。这些展览在全面回顾和展示我国建设发展成就的同时,为观众呈上了一场文化盛宴。我们选取了部分展览的精华内容,以飨读者。



“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9.8.9-2019.11.9,9月21日至10月2日闭馆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一号大厅、西大厅


国博中央大厅展出的中央人民政府木牌


董希文画作《百万雄师下江南》


在新中国70华诞来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精心挑选馆藏优秀油画、国画和雕塑作品,隆重推出“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全景展示中国革命从星火燎原到开国大典的苦难辉煌,引导观众缅怀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考虑到国博中央大厅的整体空间结构及展览的表现主题,本次展出的美术作品以油画为主,描绘场景绝大部分为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展现了中国人民奋勇向前的不屈斗志,与展厅的恢宏气势相得益彰。


“这幅画必须采用火红的调子,以达到大快人心的目的。”谈起油画《百万雄师下江南》的创作理念,董希文曾这样阐述。这幅创作于1959年的作品,直到今天依然令人震撼。作品描绘了人民解放军在三年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渡过长江解放全中国的战斗盛况。据了解,为创作此画,画家曾画过数张表现部队整装待发的构图稿,但最后决定改为乘风破浪即将登岸的画面。


展出作品多为老一辈著名艺术家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创作的艺术佳作。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石鲁的《转战陕北》、叶浅予的《北平解放》、何香凝的《万古长青》、潘鹤的《翻身农民》等,都堪称经典。内容主要表现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重要历史阶段,着重反映了党领导人民谋求民族解放和独立的丰功伟业。


开国大典时升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毛泽东主席使用的话筒、大典上使用的礼炮、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灯笼……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还展出了一系列反映1949年开国大典盛况的珍贵文物、文献。观众们流连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再度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时刻。


走进中央一号大厅,一面长4.6米、宽3.38米的五星红旗映入眼帘,吸引不少观众拍照留念。工作人员介绍,“这是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亲自按下电动按钮升起的五星红旗。它是当年由工艺精湛的技术人员精心缝制出来的,一针一线饱含着制作者的感情。”


1949年9月29日上午,国营永茂实业公司接到指示,要为开国典礼赶制一面五星红旗。因当时的印染技术达不到印制大幅面国旗的要求,只能采用手工缝制。制作五星红旗的红绸、黄缎来自前门大栅栏的瑞蚨祥,再交由西单“新华缝纫社”缝制,于10月1日凌晨完工。1951年7月,这面国旗由北京市政府拨交给中国革命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和保存。



“伟大历程·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9.9.26-2019.11.2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1-11号厅、13-17号厅、19-21号厅、庭院雕塑园


徐悲鸿画作《奔马》


陈坚画作《二零一五年九月三日》


徐悲鸿的《奔马》神骏如风,齐白石的《和平万年》朴拙劲健,傅抱石的《待细把江山图画》浑厚大气,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豪迈写意,陈坚的《二零一五年九月三日》气势如虹……


伟大的历史征程,当记载于壮丽画卷。正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伟大历程·壮丽画卷”大型美术作品展,展出了代表中国美术发展顶尖水平的497件优秀作品,不仅表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更体现了广大美术工作者继承传统、扎根生活的创新成果。


本次展览共四个篇章:“浴血奋斗,人民解放之路”回顾了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顽强斗争、走向光明的非凡历程;“艰苦奋斗,国家建设之路”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英勇气概和祖国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团结奋斗,改革开放之路”展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所经历的伟大变革和社会进步,讴歌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伟大梦想,民族复兴之路”展示新时代以来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斗图景。


经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造结晶,是时代精神的表征。此次展览以全国有关美术馆藏品为主,兼从艺术机构和艺术家自藏作品中选择代表性作品,具有规模宏大、画种齐全、风格多样、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特点,是全国美术界向新中国70华诞的献礼。



“新中国大工匠智慧——人民大会堂特展”

展览时间:2019.9.9-2019.10.31

展览地点: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四层


观众通过资料回顾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历程


天安门广场建筑模型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南不到1公里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推出的“新中国大工匠智慧——人民大会堂特展”,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展览分为轴线安排、柱廊搬家、水天一色、十月奋战、迎宾序列和史诗东方红六大主题,以设计者的视角回溯人民大会堂设计建设中的经典瞬间,再现了这一伟大建筑背后的传奇故事。


“东方红,太阳升……”顺着参观廊道走入展厅,两侧屏幕上播放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瞬间把观众带回了那段激情岁月。展台上,精心设计的轴线空间、柱廊刻度等建筑模型一字排开,在暖黄色的灯光下静静等待与观众的“对话”。


规模庞大、技术繁杂、文化艺术水准高、建造周期极短,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十大建筑之首,曾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人民大会堂,却如期落成。难能可贵的是,建设者们克服了众多看似难以调和的设计矛盾,在保证使用效果的同时,有效降低了建造成本。


被传为佳话的“柱廊搬家”,就是其中一例。当年,大会堂主入口的廊柱浇筑完毕后,中部三开间柱距为9米,其余柱距均为7米,有人提出这不符合传统建筑明间、次间和梢间逐级变窄的规制。时任北京建院总建筑师张镈仔细考量了柱间尺寸,把中间两根柱子的外皮偏心外移稍许,就形成了中间柱距较宽、两侧柱距较小的格局。如此一来,避免了大动干戈的结构返工。



“印记中国(1949-2019)——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9.9.10-2019.10.10

展览地点:中华世纪坛二层世界艺术展厅


展厅一角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印面


或自篆自用、馈赠文友,或钤记落款、观赏把玩,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篆刻艺术将书法与镌刻结合在一起,是汉字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


正在中华世纪坛举行的“印记中国(1949-2019)——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展出印章作品425件,分为纵、横两条线索。“纵线”,以篆刻记录从1949年至2019年历年重大事件,是一部立体的共和国发展史,主创人员多为普通的篆刻爱好者。“横线”,则邀请20位活跃于当代印坛的名家大家,借由篆刻作品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歌颂70年来我国取得的丰硕成果。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成渝铁路通车,从红旗牌轿车下线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重返联合国到南水北调……透过印面,新中国的若干里程碑事件,浓缩于纸端,引人驻足。


“新中国成立那年,我才11岁呢!”来自南京的刘建华老人指着展柜中一排排整齐的印章感慨道,“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事件,还记录了的确良、杂交水稻、精准扶贫等与老百姓衣食住行相关的时代印记,宏大叙事之中更见温度。印章勾起的历史画面就像放电影一样,从我脑海中一一闪过,这70年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真是了不起!”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北京奥运’那枚印章,这大概也是我国印章在全世界传播度、美誉度最高的一枚吧!”正陪着孩子在篆刻体验区钤印的张强笑着说道,“篆刻文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印以载道,今天专程带孩子来观展、体验,就是希望能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带他领略汉字之美,更加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让下一代传承、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管筱璞 曾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